“搶裝”行情難持續 風電整機商要做好迎接低谷的準備
作者: 日期: 2019/9/18 17:25:53 來源:風機由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
半年時間,風機價格經歷了“過山車”般的震蕩。風電整機由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
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中國風電市場新增裝機容量下滑,市場萎縮使得整個行業彌漫著焦慮情緒。近在眼前的平價壓力、不確定的市場形勢,成為2018年風機降價潮的直接導火索。迫于嚴峻的市場形勢,不少整機商寄望通過價格優勢博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低報價頻頻出現。
“在去年11月的一次招投標中,某風電整機商報出了2850元/千瓦的低價,刷新了風機價格的新低。”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然而,2019年春節過后,風電整機價格開始呈現回暖跡象。
大拐點出現在5月。5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政策,敲定風電上網電價。明確2018年底之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政策一出,業內嘩然。緊張的情緒在風電開發商中立刻蔓延,“搶裝”一觸即發。“多搶一個項目,就能保住一個項目的高電價。”有開發商坦言。
開發商搶裝導致了風機價格迅速上揚。議價的天平開始向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的整機商一側傾斜。目前,陸上風機價格已達3700元/千瓦,業內預計很快將突破3800元/千瓦。這意味著,相比去年底的價格,已經反彈了接近1000元。
5月28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19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及《2019年風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提出有序按規劃和消納能力組織項目建設、完善市場配置資源方式、全面落實項目電力送出和消納條件等措施,力促風電行業平穩度過平價前的“最后一公里”,但仍無法扼住行業“搶裝”的步伐和躥升的風機價格。
供應鏈無法跟上市場突變的節奏
開發企業搶電價,整機企業搶交付。然而,整機企業的交付能力不僅受制于自身的裝配能力,更受限于核心零部件的供應能力。
巴沙木是風機葉片的重要芯材,其成本占到整個葉片成本的20%以上,對葉片價格影響頗大。受產量銳減、需求旺盛、缺少替代材料等因素影響,巴沙木的價格已經比去年翻了一倍,但仍供不應求。
“目前,制約葉片產能的最大因素就是巴沙木的供給情況。”中材葉片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除了葉片外,軸承、齒輪箱、大鑄件等風機部件同樣全線告急。
基于可靠性要求和運維成本的考慮,國內一線整機商大多采購國際知名品牌SKF或FAG軸承。“這些國際大廠商的產能是固定的,并不會因為中國風電市場的搶裝而去增加產能,整機商必須提前鎖定這些國際大廠商今后一兩年的產能,否則只能用國產軸承替代。”某券商機構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除了采購價格的因素外,還要看歷史上的合作關系以及今后雙方的長期合作前景,從而決定把產能分配給哪家整機商。”
LM葉片大客戶經理陳雅亮也表示:“中國市場占全球業務的1/3,LM會通過全球市場均衡的策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不會因中國市場搶裝而盲目擴張產能。”
永冠能源科技集團執行董事李奕蒼告訴記者,從表面上看,中國風電鑄件產能確實很大,產能約達120萬噸/年, 但實際上能符合大兆瓦容量風機鑄件的產能僅為20萬噸/年。
業內預計,陸上風電搶裝將持續到2020年底,海上風電搶裝將持續到2021年底。未來兩年,風電零部件將一直處于緊缺狀態。
整機商要做好迎接低谷的準備
電價政策調整導致整機商尤其是頭部整機商手中的訂單成倍增長,去年底還在為獲取訂單而進行價格戰的整機商,現在卻在為交付訂單而發愁。訂單太多反倒成了甜蜜的煩惱。一些整機商囿于有限的交付能力,只能做出無奈選擇:保大客戶訂單,棄小客戶訂單;保高價訂單,棄低價訂單。
與此同時,曾經為訂單發愁的第二梯隊整機商獲得不少頭部整機商“吐”出的訂單。“上一個產業周期,我們沒能把握住機會躋身前列,這次是我們最后的機會,團隊上下都特別關注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問題,不能再因一個細小疏忽錯失發展機遇。”一位排名中游的整機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有分析認為,由于這波搶裝潮,整機商原有的整合格局可能發生微妙的變化,原來瀕臨出局的整機商獲得了“續命”機會,企業的命運軌跡或由此發生改變。
一方面,供應鏈緊張,零部件緊俏是事實,另一方面,整機商又堅稱自己的交付能力沒問題。
與國際廠商不同的是,切身感受到交付壓力的國內整機商很難抑制住擴產的沖動。在此輪“搶裝”行情面前,不少國內風電產業鏈企業都在招兵買馬、添置設備,以應對交付高峰。某國內整機商曾公開表示正在擴充葉片生產線產能。
據業內人士透露,按照去年底的風機價格水平,整機商大多處于虧損狀態。按照當前的風機價格水平,整機商的毛利可達25%以上,是比較健康的盈利水平。
“不過,從長遠發展來看,當前的風機漲價未必是好事。由搶裝造成的短期漲價并不可持續。高峰過后必是低谷。兩年后,搶裝行情消退,供需恢復常態,盲目擴張的風電產業鏈企業可能會倒閉一批。”上述分析師稱。
避免政策對產業形成大起大落影響
對整機商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應對“搶裝”之后的“平價”時代。據測算,平價之后,新疆的風電上網電價將低至0.25元,寧夏的風電上網電價將低至0.29元。
在工程成本無法壓縮的狀況下,壓低整機設備成本將是大概率事件。到那時,風機價格有可能回落到2018年底的水平。
“這些年,國內風電行業發展勢頭良好,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產業政策的節奏把握得好。期待今后的產業政策能夠更加平穩有序,避免類似一刀切的政策對行業形成大起大落的影響。”一位風電整機商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原主任李俊峰看來,搶裝是政策導向的必然結果,國外也是如此。關鍵是企業自身要有定力。
降電價似乎早有跡象可循。2016年底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就已明確,到2020 年,風電項目電價可與當地燃煤發電同平臺競爭,即“風火同價”目標。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推出競爭性配置風電項目的舉措,“競價”被認為是“平價”的前奏。